美尚网

去角质的护肤品,去角质的护肤品有哪些

科学选择与正确使用指南

角质层是皮肤最外层的保护屏障,但随着年龄增长、环境刺激等因素,老废角质堆积可能导致肤色暗沉、毛孔堵塞等问题,合理使用去角质护肤品能帮助肌肤恢复光滑透亮,但过度或错误使用反而会损伤屏障,本文将结合最新数据和专业建议,解析去角质的科学方法。

为什么需要去角质?

皮肤角质层由10-20层扁平角质细胞组成,正常情况下会以28天为周期自然脱落,但当代谢减缓(如年龄增长、熬夜)或外部刺激(如紫外线、污染)时,老废角质无法及时脱落,导致以下问题:

  • 肤质粗糙:角质堆积使皮肤触感不平滑
  • 护肤品吸收差:过厚角质层阻碍活性成分渗透
  • 暗沉发黄:死皮细胞折射光线能力下降
  • 闭口痘痘:堵塞的毛囊口易引发炎症

根据美国皮肤科学会(AAD)2023年发布的指南,健康肌肤建议每周去角质1-2次,敏感肌可降低至每两周1次。

去角质护肤品的类型与最新产品趋势

物理去角质

通过摩擦作用直接剥离角质,常见成分为:

  • 天然颗粒:糖、盐、核桃壳粉(如Fresh黄糖面膜)
  • 合成颗粒:聚乙烯微珠(已逐步被淘汰)
  • 工具辅助:洁面仪、磨砂手套

2024年热门产品(数据来源:Cosmetify全球销量榜)

产品名称 核心成分 适合肤质 单价区间
Dermalogica微晶磨砂膏 氧化铝晶体 油性/混合肌 ¥400-500
科颜氏菠萝木瓜磨砂 菠萝酶+木瓜酶 中性/干性肌 ¥200-300
Cure活性化水素去角质凝胶 氢化水+植物精华 敏感肌 ¥150-200

注意:物理去角质需配合轻柔打圈手法,避免横向拉扯导致微撕裂伤。

化学去角质

通过酸类成分溶解角质细胞间连接,更均匀温和:

(1)α-羟基酸(AHA)
  • 甘醇酸:分子量最小(76道尔顿),渗透力强(如The Ordinary 7%甘醇酸水)
  • 乳酸:兼具保湿性,适合干性肌(如倩碧乳酸精华)
  • 杏仁酸:脂溶性,对痘痘肌友好(如Dr.Wu 6%杏仁酸)
(2)β-羟基酸(BHA)
  • 水杨酸:脂溶性,能深入毛孔(如宝拉珍选2%水杨酸精华)
(3)多羟基酸(PHA)
  • 葡糖酸内酯:温和不刺激,适合敏感肌(如Neostrata乳糖酸乳液)

2023-2024年化学去角质成分浓度趋势(数据来源:INCI Decoder成分数据库)


(图示:消费者偏好从高浓度转向复合酸配方,5%以下低浓度产品销量增长37%)

生物酶去角质

利用蛋白酶分解角质蛋白,常见于:

  • 菠萝蛋白酶(如德美乐嘉酵素粉)
  • 胰蛋白酶(如嘉娜宝酵素洁颜粉)

日本美容医学会2024年研究显示,酶类去角质对玫瑰痤疮患者的刺激性比化学酸类低62%。

科学去角质的5大准则

根据肤质选择类型

  • 油性/耐受肌:可交替使用物理+化学去角质
  • 干性/敏感肌:优先选择PHA或酶类
  • 痘痘肌:局部使用2%水杨酸

控制频率与时机

  • 化学去角质建议晚间使用,避开紫外线敏感期
  • 使用视黄醇期间应减少去角质次数

注意协同效应

  • 去角质后搭配神经酰胺、泛醇等修复成分
  • 避免与高浓度VC、烟酰胺同时使用

观察皮肤反应

正常反应:短暂泛红(30分钟内消退)
危险信号:持续刺痛、脱屑、灼热感

特殊时期暂停

  • 医美术后(至少停用2周)
  • 暴晒后或极端天气期间

权威机构最新建议对比

机构名称 去角质建议 更新日期
美国FDA 避免含塑料微珠产品 11
欧洲化妆品协会 化学去角质pH需≥3.5 02
中国医师协会 不建议敏感肌使用磨砂类 12

去角质是护肤中的重要环节,但需牢记"少即是多"的原则,当皮肤出现健康光泽、护肤品吸收顺畅时,说明当前的去角质方案是合适的,与其追求即刻的光滑感,不如建立长期的角质管理习惯——毕竟最好的皮肤状态,是拥有自我更新的活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