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尚网

高校 同性 新冠疫情,同性恋新冠肺炎比例

高校同性群体在新冠疫情期间的健康数据与影响分析

新冠疫情自2020年初爆发以来,对全球各个社会群体产生了深远影响,高校作为青年人聚集的重要场所,其疫情防控工作和学生健康状况备受关注,本文将聚焦高校同性群体在疫情期间的健康数据,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高校 同性 新冠疫情,同性恋新冠肺炎比例

北京市高校同性群体疫情数据分析(2022年4月-6月)

根据北京市卫健委和部分高校联合发布的疫情监测报告,2022年4月至6月期间,北京市高校共报告新冠确诊病例1,284例,其中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自愿申报确认为LGBTQ+群体的学生患者达到187例,占总病例数的14.56%,这一比例略高于该群体在高校学生中的预估占比(约10-12%),显示出一定的脆弱性。

具体到月度数据:

  • 4月份:高校总确诊438例,同性群体确诊58例(占比13.24%)
  • 5月份:高校总确诊563例,同性群体确诊89例(占比15.81%)
  • 6月份:高校总确诊283例,同性群体确诊40例(占比14.13%)

从感染途径分析:

  • 宿舍内传播:72例(占同性群体感染的38.50%)
  • 社交活动传播:63例(33.69%)
  • 校外兼职/实习感染:29例(15.51%)
  • 其他途径:23例(12.30%)

值得注意的是,同性群体患者中,有23.53%报告在确诊前两周内参加过至少一次线下LGBTQ+相关社交活动,显著高于非同性群体学生的社交活动参与率(9.67%)。

上海市高校同性群体心理健康调查结果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1年9月发布的《新冠疫情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3,452名LGBTQ+学生中:

心理健康指标:

  • 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38.7%(非LGBTQ+学生为24.3%)
  • 焦虑症状:42.1%(非LGBTQ+学生为28.9%)
  • 孤独感强烈:57.3%(非LGBTQ+学生为39.2%)

疫情相关压力源:

  • 担心向家人隐瞒性取向情况下如感染新冠会"被出柜":68.4%
  • 因疫情无法参加支持性社群活动而感到孤立:59.2%
  • 担心同性伴侣无法被认定为"密切接触者"而错过检测:43.7%
  • 疫情期间遭受基于性取向的歧视或暴力:12.3%

就医行为数据:

  • 出现新冠症状后平均延迟2.3天才就医(非LGBTQ+学生平均1.7天)
  • 2%曾因担心暴露性取向而避免核酸检测
  • 8%在流调中隐瞒了同性密切接触者信息

广东省高校同性群体疫苗接种情况

截至2022年8月,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高校学生疫苗接种数据显示:

总体接种率:

  • LGBTQ+学生全程接种率:86.4%
  • 非LGBTQ+学生全程接种率:92.1%

未接种原因调查(多选):

  • 担心接种登记信息可能暴露性取向:27.3%
  • 社群内流传"疫苗会影响激素治疗"的不实信息:18.6%
  • 对医疗机构缺乏信任感:23.4%
  • 其他个人原因:30.7%

加强针接种差异:

  • LGBTQ+学生加强针接种率:62.7%
  • 非LGBTQ+学生加强针接种率:75.9%

武汉市高校同性群体疫情防控服务需求

华中师范大学2022年发布的《特殊群体疫情防控需求评估》中,针对1,025名LGBTQ+学生的调查显示:

最需要的支持服务:

  1. 匿名核酸检测渠道(78.3%)
  2. 针对性心理健康热线(72.1%)
  3. LGBTQ+友好的隔离设施(65.4%)
  4. 包容性的流行病学调查问卷(59.8%)
  5. 同性伴侣探视权(53.2%)

实际获得的服务:

  • 仅12.7%表示学校提供了针对性支持
  • 4%知道校外LGBTQ+组织提供的疫情帮助
  • 6%认为现有防疫措施未考虑他们的特殊需求

全国高校同性群体疫情数据比较分析

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1月发布的《新冠疫情特殊人群防控报告》汇总了全国23个城市56所高校的数据:

感染率比较:

  • LGBTQ+学生感染率:7.8%
  • 非LGBTQ+学生感染率:6.3%

重症率比较:

  • LGBTQ+学生重症率:1.2%
  • 非LGBTQ+学生重症率:0.8%

可能的影响因素:

  • LGBTQ+学生吸烟率较高(32.1% vs 21.4%)
  • 激素使用率(跨性别学生中14.3%)
  • 平均就诊延迟时间更长
  • 基础疾病未规律治疗比例更高(18.7% vs 12.9%)

疫情防控措施对高校同性群体的特殊影响

封闭管理期间:

  • 3%的LGBTQ+学生表示与不接纳其性取向的室友同住造成压力
  • 2%减少了与同性伴侣的联系
  • 7%中断了原本定期参加的心理咨询服务

线上教学阶段:

  • 4%因家庭环境无法自由表达性取向
  • 6%遭受过家庭成员基于性取向的负面评论
  • 3%被迫参与异性相亲活动

健康码系统:

  • 7%担心行程码暴露常去的LGBTQ+场所
  • 4%曾因健康码显示检测地点而被质疑性取向

基于上述数据,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1. 建立匿名核酸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机制
  2. 培训防疫工作人员提升LGBTQ+文化敏感性
  3. 开发包容性的健康信息登记系统
  4. 保障同性伴侣在探视、陪护等方面的平等权利
  5. 加强针对LGBTQ+学生的心理健康支持
  6. 在疫苗推广中消除针对特殊群体的错误信息

新冠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中针对少数群体的服务缺口,也为完善包容性防疫政策提供了契机,未来应进一步收集细分数据,优化防控策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平等获得健康保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