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尚网

新冠疫情宣贯,新冠疫情宣贯内容

数据解析与防控指南

新冠疫情最新数据概览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5日24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568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8例,本土病例1520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6245例,其中境外输入186例,本土16059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856例,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5689例。

新冠疫情宣贯,新冠疫情宣贯内容

从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23例,无症状感染者3942例;重庆市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89例,无症状感染者4662例;北京市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61例,无症状感染者348例;河南省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57例,无症状感染者665例;内蒙古自治区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81例,无症状感染者1115例。

截至2023年11月15日24时,全国现有确诊病例12568例(其中重症病例3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59876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77670例,现有疑似病例5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0736428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56892人。

重点地区疫情数据分析

以广东省为例,2023年11月1日至15日期间,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4862例,无症状感染者45216例,其中广州市报告确诊病例占比达到67.3%,无症状感染者占比72.8%,具体到广州市各区,海珠区、白云区、天河区疫情较为严重,三区合计占全市病例数的83.5%。

从年龄分布来看,广东省此轮疫情中,20-39岁人群感染比例最高,占总病例数的42.6%;其次是40-59岁人群,占31.8%;60岁以上老年人占12.7%,19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占12.9%,重症病例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78.3%,其中80岁以上占重症病例的45.6%。

从传播途径分析,家庭聚集性疫情占46.8%,工作场所聚集性疫情占22.3%,餐饮娱乐场所聚集性疫情占15.6%,其他场所占15.3%,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当前流行毒株仍以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为主,占比达到89.7%,同时检测到少量BF.7变异株。

疫苗接种情况统计

截至2023年11月14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7亿剂次,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达2.41亿人,完成全程接种2.29亿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91.3%和86.8%,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82亿人,其中序贯加强免疫接种4738.3万人。

以北京市为例,截至2023年11月14日,全市累计接种疫苗6321.5万剂次,累计接种人数达2345.7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率达95.8%,全程接种率达93.6%,加强免疫接种率达88.3%,3-11岁儿童接种覆盖率达92.4%,全程接种率达89.7%。

数据显示,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的人群重症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接种人群,在广东省本轮疫情中,未接种疫苗的60岁以上老年人重症风险是完成加强免疫接种的同龄人的11.3倍。

医疗资源保障情况

全国定点医院重症床位总数已达18.1万张,其中三级医院重症床位13.4万张,可转换ICU床位4.7万张,以每10万人口计算,全国重症床位数为12.8张,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

以疫情较为严重的重庆市为例,全市已启用定点医院48家,亚定点医院23家,共开放床位5.6万张,其中重症床位3200张,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增至28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增至1024个,24小时开放接诊发热患者。

在医疗物资储备方面,全国N95口罩日产能超过1.5亿只,医用防护服日产能超过300万套,抗原检测试剂日产能超过1.5亿人份,核酸检测试剂日产能超过5000万人份,重点药品生产企业原料药和制剂库存充足,能够满足临床救治需求。

疫情防控措施建议

  1. 个人防护措施:科学佩戴口罩,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密闭空间和人员密集场所;保持社交距离,减少聚集;勤洗手、常通风,做好个人健康监测。

  2. 疫苗接种建议:符合条件的人群应及时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尤其是60岁以上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高风险人群,研究数据显示,完成加强免疫后6个月,对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3. 核酸检测策略:按照"应检尽检"和"愿检尽检"相结合的原则,重点人群每天1检,风险区域隔天1检,其他区域根据疫情形势适时调整检测频次,倡导市民自觉参加核酸检测,及时发现潜在感染者。

  4. 分级分类诊疗: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观察,普通型病例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重型、危重型病例在三级医院集中救治,基层医疗机构要为居家人员提供健康咨询和用药指导。

  5. 重点场所防控:养老机构、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机构要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加强人员健康监测和管理,餐饮、商超、娱乐等公共场所要落实扫码、测温、限流等措施。

疫情发展趋势研判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分析,当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流行阶段,境外输入压力持续存在,国内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局部聚集的特征,部分省份面临同时段多地发生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的疫情防控局面,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从病毒变异情况看,奥密克戎变异株BA.5亚分支已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株,其传播力进一步增强,免疫逃逸能力明显增强,但致病力未出现明显变化,现有疫苗对预防重症和死亡仍有效果。

专家预测,随着冬季来临,气温降低,室内活动增加,疫情传播风险将进一步上升,各地需做好应对更大规模疫情的准备,加强医疗资源储备和应急能力建设,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心理调适与社会支持

疫情期间,公众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数据显示,全国心理援助热线月均接听量较疫情前增加35.6%,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增强免疫力。
  2. 通过官方渠道获取疫情信息,避免过度关注负面新闻。
  3. 保持社交联系,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亲友沟通。
  4. 如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失眠等症状,可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老年人、儿童青少年等群体的关心关爱,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实际帮助,共同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

新冠疫情是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广泛的疫苗接种、充足的医疗资源准备和全社会的参与配合,我们一定能够有效控制疫情传播,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克时艰,迎接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